当初沙门从西域来中国都以他国异族之名称呼,如安、竺、支、康等为姓氏,其中多数跟来自外籍或沿袭祖籍有关,如东汉末安世高原是安息国太子,三国佛经译者支谦为月氏(支)后裔,三国吴康僧会祖籍康居等.特别出家以后仍用俗家姓氏,如中国最早出家的严佛调、三国时最早往西域求法的内地僧人朱士行等,也有以三宝作为姓的,如竺佛图澄常称佛图澄(232-348),西域人,本姓帛氏(以姓氏论,应是龟兹人),佛陀耶舍、佛陀跋陀罗(佛就是佛陀的简称),达摩难陀、达摩波罗(达摩译为法),僧伽难提(僧伽简称僧)、僧伽提婆(华言众天,本姓瞿昙氏,出家后取法名僧伽提婆).后来随着阪依佛门的信徒不断增加,一般都以授业老师的姓为自己的姓氏,姓氏日益庞杂混乱。而外来的僧人,则往往依其原来的国土或国别名称而取姓氏.汉地出家人大多跟从师父的姓氏,如支遁拜支谦为师,出家后就姓“支”。以此类推,老师若为中国俗姓百家姓中任何一姓,其弟子也随之同姓。
据 《高僧传》记载:“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,故姓名不同。比如,来自天竺的僧人,一般多以“竺”为姓,其弟子也随之姓“竺”,如西晋僧人竺法护是外国竺高座弟子、东晋僧人魏道生跟竺法汰出家而改成竺道生。这样,各地各门,普遍出现“姓各不一”的杂乱状况,道安认为出家人的姓氏太过混乱,不利佛教的统一和发展,不利佛教徒从自身心理、从日常意识中消除狭隘的师门观念,也不利各地各派佛教信徒在宗教情绪上的同感共鸣、统一默契。原始佛教僧团的规模小,且从佛陀统摄僧团为“沙门释子”之后,在印度并没对僧团管理造成障碍。可是中国是一个宗法传统比较浓厚的社会,而姓氏作为宗族的标志符号,是族人结和凝聚的象征.具体到中国佛教,不同的姓氏就反映不同的宗派、不同的阶级出身,这对僧团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。道安认为,佛教是释迩牟尼创造的,佛师之尊,莫尊于释逸,应当万流归宗,以“释”为姓.《高僧传》卷五记载“道安本随师姓竺,后改为释”。,从自己门下信徒开始,改“释”姓,如释慧远、释法遇等。